当前位置: > 书画故事 > 媒体 >
2022《生命在场》上海当代艺术展开幕回顾
发表日期:2023-01-16 18:17| 来源 :环球文化艺术网

2022年12月22日下午,2022上海当代艺术文献展,暨《生命在场》上海当代艺术展,在上海市钦州路528号艺术中心逆阳开幕。世界多舛之际,每个人都背负着时代的灰尘踯躅前行;这次展览,将关注点重新聚焦艺术家的个体生命,“让生命本身表达艺术,而不是让艺术去表达生命。”

1. 生命致敬

2022上海当代艺术文献展是《生命在场》的致敬篇,向孟光(1921-1966),哈定(1923-2004),沈天万(生于1931),李山(生于1942),伊灵(生于1961)五位上海籍前辈艺术家进行致敬。

策展人杜敬之为嘉宾们介绍与五位前辈相关的艺术品原作及文献

哈定作品《朱家角风光》,水彩,60x50cm,创作于上世纪80年代

李山作品《风景胭脂》,40x55cm,丙烯,2016

参观过艺术文献后,大家继续参观了同场展出的《生命在场》9+1艺术家的作品(参展作品见后文)。

2. 生命研讨

结合“生命与艺术”主题,嘉宾、策展人、参展艺术家共同展开一场研讨会,参加发言的有:国际策展人张平杰,文化学者裴满意,策展人杜敬之,里美画廊主理人凌莉,虹莱文化传媒董事长邵震、伊弗康生物总经理杨振,著名艺术家朱泓彦、伊灵、李宝华,山东艺术学院油画家宋大鹏,参展艺术家乌娜、王熹熹、吴晓娟、战兴隆。笔者整理张平杰与裴满意两位嘉宾的发言文字稿如下。

张平杰:

进入新世纪时,美国曾提出一个观点:二十世纪是物理学时代,二十一世纪是生物学时代。这个观点虽然是在讲科学,但(科学)一定会影响艺术。很多艺术作品的发展受到科技的影响:比如风格的改变;时尚、新媒体等受科技影响很大。当时(上世纪90年代)李山和我讨论艺术形式及艺术与生物学的关系,是跟“生命艺术”有关的;后来在美国延伸出非常多作品,“生命”逐渐变成一个体系。李山去了纽约后的作品以我们今天的理解,是一种生命现象。小杜(杜敬之,策展人,下同)现在做的东西(《生命在场》),是希望嫁接和延续李山关于“生命”的思维和逻辑。

我在美国纽约布鲁克林,是很多艺术家聚集的地方。大家都很困惑,疫情引起经济、社会,甚至自身居住环境的改变。很多人在疫情中死去,美国疫情的死亡人数不知道比上海(国内)多多少。面对这样的处境,你会觉得:生命是非常非常的脆弱。这种体验,增加了艺术家对生命印迹的感知。如果没有对生命的体验,作品就是一种图案,一种表面的东西。对生命体验越深刻,你个人的语言就越鲜明。我看到美国的朋友经历了疫情的冲击,他们的作品自然而然发生了变化。像我们以前的文学理念:文学是在悲剧里产生的;所以灾难除了毁灭性的一面,也将生命的力量蕴含其中,带来艺术和文学的发展。

虽然《生命在场》目前这个展览很小,我想,有这样的理念,将来可以慢慢发展。现在策展人的门槛好像很低,似乎谁都可以策展。但从我个人经验来说,做一个好的策展人很不容易。好的策展,你对艺术史是有贡献的。哪怕小,但你提出很重要的问题,这样策展才有意义。当下,每个人都有对艺术的理解和期望,像小杜他写了很多(文章),比如艺术对人的改变等。生命不像以前那么本体化,她包含的范围太广,元宇宙也是生命范畴,从微观到宏观,全部都是生命。

裴满意:

刚才张老师说的我深有感触。以前我特别喜欢追求新潮、新鲜的玩意。这几年,我反思自己(的经历),我来自江西,道教的重镇,年少时曾有机缘结识一些道家的人,跟他们修行修行,聊一聊。这些年,我没有再去研究西方哲学、法国哲学这些内容,不是说不好,是因为我觉得中国人这种“内在”的东西没有在当代开发出来。用到家的话来说,我们现在谈的知识、逻辑、观念,这些都停留在“后天”的范畴。道教有“先天”和“后天”两个范畴。“先天”是什么?是我们出生之前,在娘胎里,她就存在,比如先天的“元精”、“元气”、“元神”。那“后天”是什么?是我们出生那“哇——”的一下,接触到人间空气的时候。呼吸之气,也叫后天之气,真正的元精、元气,要超越这之前的。

我们研究语言哲学也好,身体这些东西也好,包括这些年我一直在网上讲《老子》、《庄子》,都是在知识层面,观念层面,很少谈到“无形”的那个层面。比如今天我们谈“生命”,很多人用西医(角度)来看的话,有器脏、心脏等(实体)。但中医不是这样认识的,中医的心,是脏象学的心,它与肝、肺、脾、胃有五行上的关系。我有个朋友,他一直有胃病,吃了很多治胃的药;但中医看过说:你是脾的问题才导致胃的症状,应该先救脾。我们的生命系统有一个看得到的,由机器能检测到的标准,比如阳不阳有一个指标;但还有一个无形的标准,这个生命是看不见的。我们古代人是怎么发现这点的?他们不是用肉眼看的,而是通过修行,用心的敏锐,一种精气神的敏锐,去觉察,这在东方哲学叫作“内观”。

我们人类,不管哲学家、科学家、还是艺术家,对生命中那个无形的东西认识太少了。我们都在做一个有形的东西,比如脸的变形、这样那样的变形,用道家的话说,那都是“相”的变形。“相”在佛法里叫什么?叫“尘”,还没有到本体。中国文化是“相”的思维,我在一本道家秘传的书上看到,他说,“相中还有相,心中还有心。”我这几天在写一篇人工智能的文章,人工智能的问题是:它对意识的理解,就是按照“后天”的范畴来的;我们现在的深度学习,都是通过感知、数据、算法等形式。美国一名著名的哲学家叫塞尔,写过一本书叫《心、脑与科学》。我们现在人工智能、包括艺术很多东西都是在注重视觉,注重形式的东西,不是说不好,而是没有看到心更里层的东西。荣格出来的时候,西方哲学很反对他,弗洛伊德跟他闹掰了,但他能证到一些“集体无意识”的想法。当他看到中国的《周易》,中国翻译的《太乙金华宗旨》的时候,他觉得,自己的理论得到过证实。这些说明在我们的意识世界有一个更大的、我们看不见的东西,就是前面所谈的无形的东西。我们的心有三层解,一个是肉体的形,功能性的信息与能量;一个是脏象学;还有一个“心中还有心神”。关于中国文化中的“体”和“用”:“用”是六观、六尘,现代人都忘了那个“体”——背后更大的在旋转着的东西。倒是美国的一些前沿的灵性学,他们在打通西方的语言哲学、意识哲学,包括印度的修行(瑜伽体系)。能看出现在人类对自己生命本质的理解太浅层了。我觉得中国当代的艺术家都在一股脑儿的走这些“后天”范畴,没有把自己文化中深刻性的对生命的理解传达出来,画出来。不是说我要去做一个新的形式,形式的东西我们永远不可能跟西方人比,因为我们不是一个追求创新批判性思维的民族,我们没有这个优势,我们的优势是走内在。

(嘉宾讲话文字整理: AlainT)

研讨会之后,展览转场到酒店宴会厅,由AlainT代为宣读香港“世界华人艺术家协会”执行主席大聋一墨先生为《生命在场》展览写的贺信:

热烈祝贺由杜敬之先生策展的【2022“生命在场”上海当代艺术展】将于12月22日在上海工艺美术厂艺术中心隆重开幕。

该展独特之处是,把平面作品转化成数字作品,将物理世界与虚拟世界联通。

此次展览的意义是,在元宇宙时代对过去的中国当代艺术的系统性反叛,旗帜鲜明的推出【后中国当代艺术】的理念,从而必将成为一项深刻、深远、深具时代意义的”艺术事件“!

——只有艺术,才能让人成为“真正的人”!

——只有艺术,才能让人成为“文明而富有诗意的人”!

大聋一墨 2022年12月19日

著名艺术家伊灵现场创作他的标志性作品《签名画》,以艺术作品的形式链接当下与在场者。

《生命在场》签名板

《生命在场》签名画

伊灵(左)与郑有森(右)在签名画前留影。

嘉宾与策展人、参展艺术家合影留念,左起依次为:

舒冲 邵震 吴晓娟 杨振 伊灵 杜敬之 张平杰 李宝华 战兴隆 裴满意 王熹熹 乌娜

另,澄元文化总经理裴今梅,视平线艺术创始人吴从容,搜美文化总经理张小红,UA尤安设计副总经理沈钢,GLC上海联思设计执行董事刘雪巍,参展艺术家胡行易等人因疫情原因未能出席展览现场。

3. 生命在场

参展艺术家及作品:

战兴隆作品《潮汐·夜空·伽利略之眼》,雕塑装置,尺寸可变,2021

战兴隆作品《黑洞坍缩-3号》,直径80cm,布面综合材料喷涂、珠光漆,2022

战兴隆作品《黑洞坍缩-4号》,直径80cm,布面综合材料喷涂、珠光漆,2022

王熹熹作品《Rock美少女战士》,布面丙烯综合材料,196x138cm, 2022

王熹熹作品《PLAY》,布面丙烯综合材料,200x150cm, 2022

AlainT作品《致敬李山》,纸本墨水,30x84cm,2022

吴晓娟作品《“虫人”系列》,综合材料,2022

胡行易作品《“无垠降临”系列》,布面丙烯,2022

刘波伦作品《“被告”系列》,布面丙烯,2020

郑有森作品《骑牛北上》,布面油彩,90x70cm,2022

郑有森作品《求知》,布面油彩,90x70cm,2019

郑有森作品《打桥牌》,布面油彩,100x80cm,2019

乌娜作品《“黑色的瞳孔”系列》,纸本水墨,90x90cm,2022

乌娜作品《“黑色的瞳孔”系列》,纸本水墨,90x90cm,2022

乌娜作品《文明的片段》,纸本水墨,75x136cm,2022

Arina Apostolova作品,《The Bird of Happiness 》(幸福鸟),60x90cm,oil on canvas(布面油彩),2022

Arina Apostolova作品,《Saint》(圣洁),70x90cm,acrylic on canvas(布面丙烯),2021

Arina Apostolova作品,《Ukrainian》(乌克兰人),50x70cm,acrylic on canvas(布面丙烯),2021

4. 生命宣言

《2022“生命在场”上海当代艺术展》策展宣言

我们的2022《生命在场》展的数字作品利用的是数字孪生理念,把物理世界和虚拟世界联通,把平面作品转化成数字作品,再利用量子纠缠原理和AI技术,让作者和观者互动起来,让作者和观者在元宇宙空间上搭讪和共鸣,在区块链上留下记帐凭证(NFT)形成作者与观者的共有,一个作者和众多观者互为孪生,形成一个独有的元宇宙意识共通体。

2022生命在场展是在元宇宙时代对过去的中国当代艺术的系统性反叛,也可以称为后中国当代艺术,其明显标志就是在元宇宙时代AI智能技术的发展成果。2021年元宇宙产生,AI智能已经从机械制造领域潜入了艺术领域,电脑手写触屏创作的义肢时代已经来临。

艺术是什么?什么是艺术的呈现方式和表达方法?从西方的表现主义到中国的写意精神,从人的生命本体出发再回望过去的艺术形式,只有艺术才能让人成为人,只有艺术才能让人归位。

生命在场,生命转场,在元宇宙时代,人的思想,人的行为,人的心性,人的艺术,人的一切生命现象都是同步共生的,在元宇宙的视觉艺术呈现方式已经是AI共生了,无感情无意识的0和1翕动把人的思想用义肢的方式隔离了。艺术和艺术家如何越界,只有靠艺术家自己创造AI时代自己的语言和义肢世界联网互动,艺术家如果没有自成体系的语言,在知识和文化碎片化的互联网时代,艺术家所有创作只能增加更为碎片化的图式,艺术作品也会成为网络传播的图片而使艺术家灵魂分散使其艺术思想走向虚无,虚无不是虚拟,虚无是元宇宙时代的不存在,而虚拟元宇宙时代的艺术孪生和生命在场。

2022年是一个历史纪年,从上海的疫情漫延开始,广西空难,长沙倒楼到俄乌战争,生命的在场和转场对每个生命体都留下了伤痕和记忆,回忆是为了展望,浴火是为了重生,我们万众一心真诚的祈祷万神保佑:世界和平,众生安康!我们生命在场展的全体成员以自己的艺术生命和作品向我们的先民致敬,向生民问好,向昆民祈福。

——杜敬之

2022上海当代艺术文献展,暨《生命在场》上海当代艺术展

参展艺术家:战兴隆,王熹熹,AlainT,吴晓娟,胡行易,刘波伦,乌娜,郑有森,Arina Apostolova(乌)

特设海派致敬篇:孟光(1921-1966),哈定(1923-2004),沈天万(生于1931),李山(生于1942),伊灵(生于1961)

策展人:杜敬之

学术委员:张平杰,夏可君,段炼,刘淳,顾承峰

地址:上海市钦州路528号工艺美术厂艺术中心

展期:2022年12月20日-2023年2月6日

合作支持企业:

上海搜美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上海伊弗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上海介利金属装饰工程有限公司

上海香崖溪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苏州燧时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特别感谢:

工艺美术厂 孙佩厂长

环球文化艺术网电话:010-89819999 地址:北京市南三环南曦大厦备案号:京ICP备1502962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