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伞”这个汉字非常形象,笔划组成再现了一把伞的样子。上方是打开的伞面,下方是支撑的伞骨。而隶繁体的“伞”写作“傘”,伞面下有人,则更直观的展现了它的用途。
中国是最早使用伞的国家,相传伞由鲁班发明。到了后魏时期,伞被用于官仪,也称作华盖,除了遮阳避雨,更是权势威仪的象征。在唐朝时期,由于造纸业已十分发达,有手艺人在纸上涂上桐油,制成了防雨的油纸伞,自此每逢雨天,长安随处可见撑伞之人。而唐朝的开放包容,使得油纸伞传播到了日本、朝鲜地区,因此日本早期将油纸伞称为“唐伞”。自此以后,油纸伞成为大众用品,一直使用至今。
油纸伞在实现了最初遮阳挡雨的功能性后,美观性也很快被提升。伞面为文人雅士提供了充足的发挥空间,于是诗词歌赋,山水花鸟都被呈现在油纸伞上,油纸伞也成为了一种雅物,已遣情怀。
时至今日,油纸伞的工艺被手艺人们传承沿袭。至今油纸伞的产地遍布大江南北,其中,起源于明末清初的泸州油纸伞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中国民间伞艺的活化石”。泸州油纸伞选材天然,伞骨来自蜀南竹海等地海拔800米以上的深山老楠竹,确保良好的韧性与弹性;伞面选用拉力强的手工棉纸,上绘人物风景等,再刷上环保的桐油,桐油实现了油纸伞的防水性,并提高伞面强度,还可过滤紫外线。而制作过程则极为繁琐复杂,包括制作伞架、网制伞边、石印伞面、糊伞面、齐头、上风钉、上油、穿线等步骤,完整制作下来,一把油纸伞需要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可想而知,泸州油纸伞的制作,流程严谨,且漫长而枯燥,这就对手艺人的技术、心性和耐力有着极高要求。令人意外的是,有位专业的油纸伞手艺人却是一位八零后。
(余万伦正在制作伞面)
出生于泸州的余万伦自7岁开始就跟在母亲身边,耳濡目染制伞工艺,后又正式拜师学习,迄今为止,已走过十余载制伞之路。从初识油纸伞开始,他始终坚持古法制伞,岁月在这种坚守中流转,这让他在快节奏的社会中显得尤为特别。而余万伦是一个心思活络的年轻人,在与油纸伞打交道的过程中,他逐渐意识到,单纯的传承技艺是不足够的,现代化的流水线生产出的钢架伞占据了大部分的市场份额,对油纸伞来说,想要改变这一局面,必然要有所突破。因此他从伞面着手,在研究了现代审美趋势后,别出心裁地将植物叶子、花朵夹入到伞面之中,设计出意趣盎然的“竹隐”系列油纸伞。这种全新的设计为传统的油纸伞带来了许多关注的目光,也让余万伦更加确定了创新的重要性,所以他又与一家轮胎企业——邓禄普展开了“停不下来的工艺×手艺路”合作。
(邓禄普油纸伞作品)
促进这次合作的,正是保证二者发展的共同的内在精神——传承与创新。邓禄普对未来轮胎在城市中的设想画面成为了手艺人设计这把独特的油纸伞的灵感来源。城市的发展是可持续的,邓禄普一直是绿色环保理念的践行者,而油纸伞也是环保一份子。作为一个拥有130年历史的轮胎品牌,从创始人发明充气轮胎到今日,邓禄普一直坚持技术的研发。不断升级的“数码轮胎”技术、新材料开发技术“4D 创新纳米级设计”等,每一次技术提升都促进轮胎乃至汽车行业的发展,切实的提升了消费者的使用体验。这种对工艺的精益求精、开拓创造不断为企业提供发展的驱动力,正如同手艺人对传统手艺的态度,在继承的基础上,融合时代特色,致力于将其发扬光大。
(邓禄普130周年KV)
无论是传承传统手艺,还是发展现代工艺,精益求精,创新求变都是必不可少的。更多工艺×手艺合作内容,尽在微信号:邓禄普轮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