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简介】
丁长荣,笔名皓石,1943年出生,江苏沛县人,现定居南京。人称“金陵画鱼人”。现为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文联书画研究中心研究员、江苏省大众书画院副院长、江苏省国画院特聘画家、北京湖社画会专业画家、金陵八痴之一。多次在北京、南京、乌鲁木齐等省市举办个人画展。
作品经常参加省市和国家级展出,获奖并收藏于《中国艺术博览》、《中国艺术传世宝典》、《中国名家名作典藏》、《国际和平书画展全集》等多种刊物。在中国“国际和平书画大奖赛中”获一等奖,被授予“国际和平文化使者”称号。
愿乞画家新艺匠①
-—写在《丁长荣花鸟画集》出版之际
(周传家,文学博士,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原北京艺朮研究所所长。)
名噪白下、声誉远播的“金陵画鱼人”丁长荣(笔名皓石),是从微山湖畔苏北农家院走出的自学成才的农民画家。他那跌宕起伏的人生道路,曲折艰辛从艺生涯,充满传奇色彩,令人感叹唏嘘。艰难困苦中,多亏邂逅伯乐,得到赏识指引,又有贤妻不离不弃相濡以沫,才风雨兼程地迎来彩虹满天,收获到苦难磨砺后的宝贵财富。
“男儿不展风云志,空负天生八尺躯”。丁长荣从少年时代起,就迷醉于图画。中学时代就背个画夹子四处写生。高考前夕,同学们都在夜以继日地备考,他却照样淡定地挥毫作画。绘画给了他青春、梦想和力量,他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奉献给所酷爱的绘画事业。画比天大,画比命贵。经过30多年的历练和耕耘,终于厚积薄发,水到渠成,在晚年绽放出绚丽的光彩,赢得一系列殊荣。他经常应邀进京,或到全国各地作画,在如云如雨的画坛上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丁长荣夫子自况,自称是“痴老汉”,的确正是对绘画的痴迷和执著使他有了今天的成就。
丁长荣无师自通,一专多能,翎毛花卉、山水人物全都拿得起来。众所周知,中国画历来三分天下,花鸟为其中之一。自五代始,中国花鸟画逐渐形成工笔、写意、没骨三种风格,主宰并影响了后来的花鸟画的发展。三种风格各具特色,并非风马牛不相及。三种风格之内,同中异趣甚多。丁长荣的花鸟画主要取向于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等经典大师,并转益多师,在广泛的模仿、学习、借鉴中逐步形成小写意+没骨花卉+局部工笔的格局。既不像徐渭那样张扬、淋漓,也不像八大那样别致、冷峻,而以清新、秀润、华滋之笔墨,吸收天地之间阴阳五行之精气,通过花鸟虫鱼形象的勾勒描墓,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表现特定的审美情趣。
在花鸟画中,丁长荣尤其擅长画鱼。鱼不仅是中国诗画里的“模特儿”,还是中国花鸟画炙手可热的重要题材。古往今来曾出现过不少著名的画鱼高手,南朝《齐谐记》记载了画鱼能手徐邈。北宋宫廷画院有画鱼专家徐白、徐易。清代的朱耷、恽寿平、高其佩、边寿民、李方膺、虚谷等无不擅长画鱼。近代以来,大写意画家齐白石、潘天寿、李苦禅、吴作人,小写意画家陈树人、汪亚尘、吴青霞均有鱼的作品。当代画家潘觐缋(1917--2007)鱼画活脱,亦俗亦雅,有“江淮画鱼人”的美誉;朱贵成(阿贵)尤擅工笔鲤鱼,戏水争食,神态各异;生动活泼,形似神飞;动若狂龙,静如甜女。
但是,在多姿多彩的画鱼世界里,无论是宋代宫廷画派,以及后来的大写意画派、小写意画派,还是工笔画派,能像丁长荣这样下笔果断洒脱、笔墨简练、栩栩如生、写意传神、一笔而鱼成者实属偶见。画鱼之难,难在画出鱼游水中的神态。能表现出鱼在水中悠游的样子才算体会入微。而要达到这种境界,画家必须具备高绝的技法。丁长荣善于捕捉水中鱼的整体性和和动态性,不拘于一鳞一甲的细节,他笔下的鱼气韵生动,趣味盎然,“妙在似与不似之间”(齐白石语)。
丁长荣画鱼不画水,以鱼的姿态暗示水的存在。计白当黑,以虚写实,以空白为水,达到虚纳万境、无中生有的至高境界。正如他的一幅题画词所云:“此图没画水,其中亦有浪。”丁长荣画鱼还有超越时空的自由想象,写意画鱼,泼墨(彩)绘花,效仿王维《袁安卧雪图》之雪里芭蕉,他经常将不同季节、不同环境下的桃、杏、芙蓉、莲花、牡丹同绘于一景,层次清晰,色彩丰富,画面和谐,但又不追求色彩的繁缛,避免了俗艳。
丁长荣的画鱼继承了花鸟画的笔墨传统,保持笔墨至上的状态,借助点线面的构成,把握运笔的疾缓,注重墨韵笔趣、笔情墨性。中国传统绘画主张“色不碍墨,墨不碍色”,“墨中有色,色中有墨”②。就像西洋画中讲互补色规律一样,色和墨之间是一种互补互融的关系。为了达到和谐的境界,使墨和色在一定的度里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处理好色与墨的比例、纯度、明度等因素。丁长荣具有良好的水墨悟性,青年时就打下素描、油画的功底,将西洋画技移步于墨光水色,丰富了处理色墨的手段。
他的画墨色和谐,不滞不涩,浓淡相宜,干湿搭配,笔势灵动,动静对照,意境优美。往往寥寥几笔,轻轻点染,鱼儿便跃然纸上,逼真生动,达到形真、意得、神似的艺术效果,所以行中有人称赞丁长荣的画鱼颇有白石老人画虾之风神丁长荣主张取法古意,并有所创新。坚持“外师造化,中得心寰”,注意观察,重视写生。游目骋怀之际,每有会意,辄解衣磐礴,振笔速写,挥毫而画,忘乎所以。为了画好鱼,他不仅自己在家里养了各种各样的鱼,而且经常到河塘池边垂钓,陶醉于桃花流水,鹭飞鱼肥的田园风光,随时记下鱼态鱼性的印象。
故有人形容他“天天在河岸边观察、日日在墨海里垂钓”。日久天长,丁长荣发现水中的游鱼往往只现其头和脊而难见其尾,所以画鱼尾时尽量少用笔墨。经过反复的揣摩和练习,为了更好地体现水中游鱼的动态,他发明了令人叫绝的“一笔画鱼”的技法,实现了画鱼史上画鱼技法的重大突破。所谓“一笔画鱼”,是指只用一笔画出一条鱼的形体,不再用第二笔复笔。因为第二笔调出的色彩不可能和第一笔完全样,同一条鱼用两笔画出,就可能破坏整体感,失去一气呵成的神韵。丁长荣从实践中体会到,一笔画鱼的关键是要掌握好笔中的水分和墨色,水多了鱼在水中游动的变化就不清晰;水少了,变成干笔、枯笔、焦墨,就没有了鱼在水中湿淋淋的感觉。他娴熟运用传统的无骨水墨的笔墨技法,力求形、动、透、简的统一使写意鱼更加完美。而且质感独特,动感极强,形神统一,透出大自然的无限丰富和勃勃生机。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2012年盛夏,笔者在离朝阳公园仅有一箭之地的北京行宫国际酒店偌大的画室里,亲自目睹了丁长荣一笔画鱼的全过程。只见他卷发披拂、精神矍铄,在画案前款款站定,澄心静虑,意在笔先,神思专一,气定神闲地探身提笔,濡墨润毫,然后聚精会神地探身伏案悬肘运腕,先用粗笔侧锋在宣纸上轻抹慢展,一气呵成;然后再缓勾细描,精心点染。顷刻间一条条活蹦欢跳的鲤鱼就无中生有地跃然纸面。鱼儿或聚或散,或浮或澘,或埋首摆尾顺波滑行,或争食戏水腾跃嬉闹,无不灵动活泼,栩栩如生,引得周围观赏的人一片赞叹。
丁长荣从不自视甚高,以画家自居,而低调自称“金陵画鱼人”。他的花鸟画选材大众化,通俗化,不怪不险,不冷不涩保持草根本色,平民情怀。传统的中国花鸟画视梅、兰、竹、菊为“四君子”,称松、竹、梅为“岁寒三友”,郑板桥画石,寓有骨、有节、有香之意,徐悲鸿画马表定国安邦之心,画家画虎乃赞百兽之尊、威武雄壮……丁长荣也画雄鸡、苍鹰、仙鹤、老虎、松竹梅兰菊等等。但他知道普通老百姓最爱的是鱼,鱼代表着吉祥、和美、丰收、喜庆,雅俗共赏,老少咸宜。“鱼米之乡”、“鱼水情深”、“吉庆有余(鱼)”、“鱼跳龙门”这一系列与鱼有关的话语,寄托着黎民百姓对和谐社会、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与虔诚祝愿。丁长荣爱百姓之所爱,画鱼最多,乐此不疲。
他笔下的鱼,不像工笔画家那样谨鳞谨貌,更重视其中的生命意义象征意象和文化内涵,表明他对鱼产生了一种文化意义上的感悟。譬如以游鱼配紫藤,题“紫气东来”;游鱼配莲花,题“连年有余”;游鱼配牡丹,题“富贵久余”;鱼群配古梅,题“铁骨生春”;游鱼配菖蒲,题“湖上风光故乡情”。从丁长荣笔端流淌出来的一幅幅、一张张形态各异、妙趣横生的鱼画,或为立轴、或为镜框、或为镜心、或为镜片,或设色,或水墨,琳琅满目,应有尽有,不仅是画家对时代、对社会、对人民的回报,也是他状物写心的文化载体和精神寄托,具有浓郁的民间色彩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③。如今年届耄耋的丁长荣依然精神矍铄,充满创造活力。“垂头自惜千金骨,伏枥仍存万里心”④。祝愿他人长寿,艺常青,奋力攀登艺术高峰。
注:①“愿乞画家新意匠,只研朱墨作春山”出自鲁迅《赠画师》
②清王昱《东庄论画》。
③毛泽东《清平乐。会昌》
④元。郝经《老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