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生作品书画名家报道——著名画家杨育才作品欣赏
发表日期:2020-03-13 16:11| 来源 :本站
【艺术简历】
杨育才,号奉德,1956年生,祖籍山东郓城,现定居北京,大学毕业。中央美术学院结业,师从张立辰、郭怡琮等,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学历,导师邓福星。政协委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现为文化部、华夏文化遗产中国画院艺委会委员,兼创作部副主任。中国文联书画艺术中心渍色绘画研究室主任,高等美术院校特聘教授及客座教授,国家人事部艺委会一级美术师,全国书画大赛评委,《中国绘画年鉴》编委。中国国画家协会理事,中国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杰出贡献人物,北京中国国画渍色牡丹画院院长。中国宗教学会禅文化艺术研究中心理事。 曾任《中国与世界》画报美编、《经济消息报》记者,《美术观察》撰稿人。北京神州大地画院副院长,北京美联世纪绘画艺术院副院长。 艺术成就 著作出版: 1991年由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发行了《杨育才墨竹》画集; 2003年由香港国际统一出版社出版《杨育才画集》两部; 2006年由杨育才著中国绘画年鉴编辑出版了高等美术院校教材,中国画新技法《渍色牡丹画法》丛书。 2008年由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出版《中国当代名家艺术研究——杨育才渍色牡丹画艺术》画集。 2009年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神州国光>画集《杨育才渍色牡丹艺术》画卷。 2011年由中国美术出版总社出版《当代花坛精英杨育才》画集。 2013年由中国美术出版社总社出版,中国画院当代美术家作品集,《绘画语言创新人物杨育才》画集。 获奖: 国画作品曾多次参加中国美协主办和联办的全国性展览及提名邀请展,并多次获奖。 传略入载《中华艺术家名人大辞典》、《中国书画家大辞典》、《中国当代美术家图鉴》、《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等。 1995年被评为山东省十大杰出青年优秀国画家。2008年度被评为中国文化艺术杰出贡献人物。 部分国画作品被人民大会堂,中南海及国家机关领导人收藏,独创渍色牡丹国画作为国礼赠国际友人珍藏。
育才善写竹,近又画牡丹;独创渍色法,别开新生面; 既可见笔墨,西法融其间;花叶不色骨,更显色斑斓; 雅俗共欣赏,观者都称赞;循此再努力,奇葩更鲜艳。 杨育才渍色牡丹新作,观后口占俚句,题之以共勉。邓福星乙酉夏
谈渍色牡丹: 杨育才独创“渍色牡丹”,其作品富贵娇媚,意象生动,深刻绘就了千年牡丹蓬勃向上的气派与不屈不挠的精神。其渍色方法既继承了中国画写意之传统,又融入了西法绘形之精神,体现了牡丹的特征及色彩。
生于牡丹之乡的杨育才,牡丹给了他丰厚的生活体验。他爱牡丹,画牡丹,常写生,多感悟,使他生发出新的观念,独创了“渍色牡丹”的绘画技法,别具一格地表现出牡丹的花形、花性、花情、花貌、花神,自然而生动。
“我期望艺术给人以自在充实的内在美,给人熠熠光明的憧憬,带给人以纯朴与善良。”画家如是说。 “独创渍色法,别开新生面;既可见笔墨,西法融其间;花叶不勾骨,更显色斑斓;雅俗共欣赏,观者都称赞;循此再努力,奇葩更鲜艳。”著名美术评论家邓福星评介说。
杨育才的渍色牡丹花不只是红色的,而且大多数是画成了淡绿色或者干脆用白色。他说牡丹是木本植物,完全可以长成参天大树,画牡丹不能只见花朵不见树。所谓木本就是要以木为本,不能舍本求末。他画的牡丹树枝苍劲老道、舒展有力、冲天豪放,看着画面就犹如走进遮天盖日的牡丹森林。
他说自己画牡丹有自己独特的艺术追求,无论是构图还是色彩上都与众不同。构图上他追求一种大疏大密,松散有至,手法上他追求兼工带写,色彩上他追求朴素淡雅的艺术风格。他的渍色牡丹不拘泥于其形,却在枝叶上再现了牡丹的风骨,在形似之外赋予牡丹独秀精魂,用巧创的渍色装点渗透,使其形神超然,既在物中,又在物外,心神交融,丹灵精透,恰似月晕珠浸,又如贵妃微醉,直达飘然妙境。
其方法是先用大号羊毫笔将白色调稀,按照花的生长结构,画出花的形态;用小号狼毫笔着色,按花瓣的结构从花瓣根部冲注该色,让色自然流淌渗化,直至颜色完全沉渍于纸上;用小号狼毫笔着色点花蕊。
他说:“秋冬丹花,蕴春夏之气,藏风雨之华,敛天地之精,虽枝瘦而花肥,清香悠远;若秀女虽饱苦而倍富;虽历艰而贵无比!” 当然,也有人对他这种画法提出异议,甚至大为不喜欢。他说曾经有一位收藏家找到他要买他的牡丹图,他就给他推荐自己画的白色牡丹,那个收藏家摇头,又给他推荐淡绿色的,收藏家还是摇头,最后给他推荐紫红色的,他仍然摇着头走了。他说买牡丹图是为了送人的,送人给人送白牡丹让人想到送花圈不吉利。杨育才对于这种收藏迷信不屑一顾,他说我画牡丹是追求一种牡丹高贵的品质,不在乎是否带来多少利益,画家就是要以艺术为天。 一个画家能否有所成就,与他本人的精神、品格和文化内涵乃至传统功力等综合因素不无关系。杨育才是一位有创造力的艺术家,他精研画理,又善思辨,因此他的画才能在传统没骨画法的基础上,吸取西方绘画中印象派的色彩表现,并发挥水的作用,是牡丹在墨与色、色与色、水与墨、水与色的冲撞与互动中,再现牡丹花、叶、干的风情万种的变,使得他的作品焕发出一种永远鲜活的神采。
然后根据画面的色调用花青加墨或纯墨,写出叶和嫩枝;用石绿色冲注至叶柄上,使色自然流淌渗化;用藤黄色或朱镖色冲注至叶柄受光部位,让色自然流淌渗化;将胭脂色注写至内枝上。最后用朱镖加墨或赭石加墨再加水稀释,用长锋兼毫笔,着饱色自上而下写之。 杨育才将大量笔墨用在了牡丹的树干上,画出了牡丹的别样风骨,他专从骨入枝,从神建蕊,以渍色状花魂,以汁色透纸壁;从大象中写大意,从质朴中写率真,从无言中开玄机,从寂寥中跃稚性,从而还原出浑然天成,高处亦胜寒。他不仅把牡丹当成参天大树来画,还画四季牡丹,画风雪中的牡丹。
杨育才笔下的“渍色牡丹”,重“师法造化”,更重“中得心源”,早已经走出了传统意义的形神规范,而更具现代人的审美感受。他在牡丹的美丽中注入了他的功力与创造、内涵与想象,并赋予其崭新的时代精神。这一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表现方法,不同于古人,也不同于他人,无疑是画家心性、才气、乃至对艺术的真诚袒露。
杨育才就是在这样一种不理解甚至非议中,默默地画着自己的心中的参天牡丹!他三十多年如一日,不离不弃,牡丹相伴,构思孕育花魂,似飞岩击石,恰琼浆降露,动静两宜,张驰舒缓,点墨成影,生机昂然,用满腔热血精心浇灌着自己的牡丹园。
有评论家说他的牡丹是“洞悉了玄机一隙,秉承了率性自然,专在那婉约婀娜中既存牡丹本真,又独创渍色奇笔,犹如朝霞染露,犹如霓裳滴珠,犹如妙春女子巧梳妆,犹如丰腴小妇卸粉黛,不尽的风情,难言的柔骨,脱俗的雅韵,出神的冰洁,顿时化作牡丹一朵,霭云一片。” 静观杨育才的渍色牡丹,飘摇中传达着生命的张力和坚韧,寄托着画家对生活的热爱和超然于物外的洒脱。
有评论家说杨育才笔下的“渍色牡丹”是世界上最圣洁的牡丹,给人宁静,令人通达。相信不久的将来,他的渍色牡丹定会开出更加奔放绚丽的花朵。
贾德江(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主编、副社长)
《杨育才渍色牡丹画艺术》
讲述了:牡丹素有“花中之王”、“国色天香”之美誉,据史记载,至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牡丹属落叶灌木,枝干逐年增高,可达二米之余,其干苍拙劲健,有鼎力之势,其花端庄大方,有宽敞胸怀,其叶繁茂敦厚,扶花而不自恃……千百年来,它成为一种繁荣富贵的象征,深得中国人民的喜爱。
当今,对牡丹花实施了科学栽培,强化管理,一年四季皆能开花,致使牡丹花在狂风暴雨中能坚忍不拔,在经历寒霜后能傲然怒放,在冰雪封冻中能依然生长,并能开出娇美的鲜花。由此可见,牡丹不仅雍容华贵、美丽绝伦,还具有松柏之精神、梅花之傲骨,显现出铁骨铮铮的高洁品格。
著名画家杨育才出生于牡丹之乡——山东菏泽,家乡的牡丹给了他丰厚的生活体验。
他爱牡丹,画牡丹,常写生,多感悟,使他生发出新的观念,独创了“渍色牡丹”的绘画技法,别具一格地表现出牡丹的花形、花性、花情、花貌、花神。
一个画家能否有所成就,与他本人的精神、品格和文化内涵乃至传统功力等综合因素不无关系。
杨育才是一位有创造力的艺术家,他精研画理,又善思辨,因此他的画才能在传统没骨画法的基础上,吸取西方绘画中印象派的色彩表现,并发挥水的作用,是牡丹在墨与色、色与色、水与墨、水与色的冲撞与互动中,再现牡丹花、叶、干的风情万种的变,使得他的作品焕发出一种永远鲜活的神采。
杨育才笔下的“渍色牡丹”,重“师法造化”,更重“中得心源”,早已经走出了传统意义的形神规范,而更具现代人的审美感受。
他在牡丹的美丽中注入了他的功力与创造、内涵与想象,并赋予其崭新的时代精神。这一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表现方法,不同于古人,也不同于他人,无疑是画家心性、才气、乃至对艺术的真诚袒露。
邓福星(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昔板桥善画墨竹,用浓墨笔笔清晰。今观杨育才之墨竹,浓淡结合,层次叠出,前后交映,且率意天真,再出新意,倘燮(郑板桥)兄见此当愧弗如也。
陈进轩(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作家。)
杨育才善画竹,故从竹入画,从竹写性,从竹还原出浑然天成,那挥洒、那遒劲、那老道、那空灵,一下子就有了佛的境界禅的意象。竹便不是竹了,是魂的张扬,是天地精灵的蕴合。这是需要一番大气的、非苟苟操技所能及。
忽一日推了南窗柴扉,赤橙黄绿青蓝紫一道涌来,应是石肥竹瘦处,意逶逶迤迤地腾挪出一园国色、一股清气、一番胜景、一派率性,于是就有了渍色牡丹,就有了育才笔下的华贵雍容。
中国画原本是从意象中感知世界的,恢恢苍穹,茫茫大千,劲为风起云涌,静即天籁寂寥,直至大象无形,大音稀声,直至“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画便入物我两忘之境,可谓天人一体,我心即佛。
杨育才画牡丹,自是洞悉了玄机一隙,秉承了率性自然,专在那婉约婀娜中既存牡丹本真,又独创渍色奇笔,犹如朝霞染露,犹如霓裳滴珠,犹如妙春女子巧梳妆,犹如丰腴小妇卸粉黛,不尽的风情,难言的柔骨,脱俗的雅韵,出神的冰洁,顿时化作牡丹一朵霭云一片了。除非牡丹精灵,决难跃然纸上,连笔者,功夫也。
杨育才的渍色牡丹不拘泥于其形,却在形而之上升华出牡丹的风骨,在形似之外赋牡丹的独秀精魂,用巧创的渍色装点渗透,使其形神超然,既在物中,又在物外,心神交融,丹灵精透,恰似月晕珠浸,又如贵妃微醉,直达飘然然一个妙境,岂不是牡丹涅槃吗?
对杨育才的牡丹,我用了“读”而弃了看,是于诗书文学的角度说的。一如戏,说听者有,说看者重,一听一看,应是有戏里戏外之别的。画也亦然。画到一眼看透是工到,画到多看几眼是艺到,画到复尔再看是神到,画到须读须品时,那就是灵现神交了。结合至眼下浮躁世态,能于乱中取静,躁中求悟,非有一番定性不可。定性何来?再想,那牡丹本是无琢自秀自贵的,何须技者添秀添贵?一如武术,大招即无招,大式即无式,抽刀断水,痕于何处?读读杨育才的渍色牡丹,如能读出会心一笑,读出灵机一颤,那就是所得了。神到境到,佛自心生。撷一束牡丹,洗一领凡尘,大益已收了。
中国人讲究的是天人合一,崇尚的是出神入化,叹腕的是“绕梁三日”,捕捉的却是“余音未绝”。所谓善画者,定是超越了画工、画匠、画技、画艺,只有一个画境作释。画境者,不扬虎威、不雕虎皮、笔锋如匕,直达虎骨,廖廖数墨勾勒,那呼啸山林之势便破壁而出,直叫人毛骨悚然,如闻其声。达其境者,堪称善画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