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书画资讯 >
从感悟自然到抒发心灵——徐成春早期作品赏析
发表日期:2020-03-20 13:08| 来源 :本站
 
作者徐成春
 
从感悟自然到抒发心灵
徐成春版画赏析
大梁/文
徐成春无疑是一位卓有成就的版画家。
在他版画创作的初期,从观念上、题材上、创作手法上是学习北大荒版画流派的创作风格。作品表現出博大的胸襟,广阔的视野,直接的抒怀,大开大合的布局,酣畅淋漓的艺术语言,作品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有精神的震撼力。
徐成春版画創作初期,以现实主义手法创作了一批反映林区现实生活及森林、边陲風光的版画作品,如《北极村》、《胭脂沟之春》、《源头的号子》等作品的创作灵感就来自于对现实生活的审美观察和体悟,他竭力追求构图、色彩自然唯美的画面效果,也注重强调客观景象对作者主观感受的表达形式。其中《夜 昼》、《极地行》、《冰封无季》等作品是作者对高寒地带自然生态的概括和浓缩,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手法营造出寂寥、苦寒的艺术情境。
 
 
《源头号子》
 
徐成春创作的第二阶段。他没有停留在仅对自然景观的审美提炼的创作层面上,森林、沃野、冰雪,是北国的永恒的天赐素材。但徐成春所在的大兴安岭深处的自然素材更具个性,比如反映鄂伦春这个大兴安岭的原住民族生活、生产、历史、发展,尤其是仍以渔、牧、猎为生存方式的原生状态,给徐成春的创作以新的启迪。他以一个艺术家的艺术审美眼光去审视这一切的时候,产生了不可遏制的创作冲动。题材、素材的变化,必须有与其相适应的艺术构思和艺术语言。徐成春多年的知识与经验积淀,使他成功地完成了转变。这种转变不是对以往的抛弃,而是像登山,从一个营地出发,继续前行,目标是山顶。
还应该看到,这一时期改革开放进入新的更深层的阶段,政治、经济、文化的氛围,尤其是对建国以来艺术创作观念的总结反思,对西方艺术观念重新审视,都对他的第二阶段的创作产生影响。纵观世界版画发展的历史,也可见到它与绘画艺术的发展几乎是并行的,与社会的发展也是密切相关的。
他这个时期的作品《飘逝的萨满》、《这山 那山》、《远山故事》具有回归生活本源和艺术创作寻根的意向,追索生活赐予的最初的印迹。挖掘当地少数民族的独特生活形态,并找到了虚幻与写实相结合的表现手法。《远山掠过》、《遗失的层林》、《船之吟·潮之咏》、《春光》等,都是在一种飘浮、升腾的想象场景中作者的思想诉说。
此时,他在技术方面也臻于成熟,色彩趋于纯朴,减弱对比度;刀法粗放与细腻各得其所。第三阶段。徐成春将第二阶段的探索向更深层开掘推进。让激情托起理性的思考,让手中的刻刀听从心灵的驱使。
 
 
《大锯房》
 
1987年大兴安岭5.6大火震惊中外,也震撼了徐成春的心灵,他的创作进入了更深层次的艺术追求。作品《层林》、《绿幻》等形成了画面色彩对比强烈、线条苍劲有力、视觉冲击力强的鲜明特点。《记忆的河流》、《遗失的层林》、《归来的家园》等系列组画是以虚幻时空做背景和意象造型的漂浮状态为主体,表现出作者对自然、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的心理状态,呼唤人类不要再迷茫、彷徨,要以行动维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家园意识。
他的这些作品带一点神秘主义的超现实色彩,带有史诗般的凝重。不再有以往的明媚,而是有些许苦涩的感觉,有一种悲悯的情怀。一些作品多采用了浪漫的跨越时空的表现手法。
他从心灵出发,像从远古走来,讲述神秘的故事,呼唤一种责任。读他的作品,不再是一眼望尽,不再是瞬间的激情澎湃,而是细读慢嚼,反复品味,寂静揣摩,在灵魂深处撕裂一种情绪。
于是徐成春的创作出现了“拐点”。这是徐成春个人艺术道路的“拐点”,也预示着北大荒版画的第二个金秋的来临。这不是一个人的变化,几十年来,北大荒版画人都在努力。其实,在北大荒老一代版画家的作品中,能找到它的端倪。曾经的辉煌随时光走向远方,今日的朝霞放射灿烂。
 
 
《胭脂沟之春》
 
森林风情版画欣赏
许志琪
徐成春是大森林里走出去的版画家,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
初夏之夜,在成春住处,他找出近年来的版画新作示我,客气而诚恳地让我品评,此前,我与成春并不是怎样的相熟,只知他来自北极村,80年代中期曾任漠河县文化馆馆长,在沈阳鲁迅美术学院学习两年,并长期在森林和少数民族地区坚持写生体验生活,在连环画和版画艺术方面有造诣,而且有许多作品走出森林,面向世界,其中或入选国内美术大展和国际版画展,或被中国美术馆以及国外的美术馆收藏,等等。现在,我可以具体地解读其作品并通过作品来认识岭上的森林世界了。
 
 
《北极村》
 
当徐成春的画稿静静地面对着我。我翻开首页:《北极村》。画面主体景物中,有盈雪的江面,泊岸的渔舟,江岸的航标,旅游者歇身的木屋和浮升着袅袅炊烟的宁静的北极江村。这是浓缩了现实生活的场景,能让熟悉这里生活的人想起发生在小小江村里的那些有趣的故事,如走出江村的女作家迟子建笔下的北极村人物风情。作者对画中景物选取了隔岸观察的视角,是片断式切入而非全景构图。在主色调处理上则采用黑白两色鲜明对比的手法:白色,是覆雪的渔舟和江畔建筑物及宽阔的江面,尤其是近景江面上的积雪,层次分明,新旧可辨,表层新雪颗粒烁烁,俨然北极之雪的特征;黑色,是江村的薄暮,是隆冬的松林,是悠远的时空。在这两色对比之中,令人感受到自然与人类的和谐美,感受到黑龙江畔北极小村的祥和与神秘。
 
 
《冬极》
 
成春告诉我,这是他一次沿江采风的结果。北极村,曾经是养育其自然和艺术生命的地方,他眷恋这块绿土。他还告诉我,这幅画的初稿并不似现在的样子,初稿中景物较多,无谓地旁逸斜出,对作品主题和意境有所冲淡,经中央美院朱源文教授和梁栋教授的指点,作者重新进行了修剪和提炼。这使我想起为文“惟陈言之务去”的切论,正是为文章、绘画乃至其它艺术门类应遵循的规律。
 
 
《出谷》
 
第二幅画稿曾在《赤子》杂志上作封底画刊发,标题是《兴安五月》。整幅画面由返绿的松林构成,林间有劳作的工人,有冬日的残冰,天空中仍降落着鹅毛般的白雪,没有风,雪在徐徐地落下来,松林挺立无语。这样的景物体现了动与静的结合,而上空的落雪又隐隐现现地遮蔽着半幅松林,在形成画图层次感的同时,又承担着国画“留白”的责任。作为反映五月兴安自然特点的画作,这种笔法大概是恰到好处的。
 
 
《流》
 
在一般外界人的感觉中,五月已是繁花如锦的时序。而在大兴安岭,每年五月,总要有一场或几场春雪,似乎不如此,便不足以结束一个漫长的冬季。这景色,岭外人若不是亲临此地,恐怕是一生也难以得见。树挂、暖雪漫山遍野皆白,惟莽莽松林抖出一身坚翠的袍甲,衣红着绿的少女在这番天地里踏雪迎春,景致极妙。我想,成春作为一个森林版画家,对大兴安岭这种特有的自然景观一定深有所悟,不然怎会有《兴安五月》这样的作品成于笔下?芽
 
 
《走亲戚》
 
《走亲戚》是一幅很有生活情趣的作品。借看雪光,坡地上印下山林的投影,雪野里,几只麋鹿拉着雪爬犁飞奔,一只犬跑在前边带路。爬犁上,有一年轻女子隐身在鹿皮袄中,怀里约是抱着熟睡的婴儿,身前身后堆放着包裹和礼品一类的物什。小老板扬鞭策鹿,看上去心情急切而又透露着欣喜,口中似乎还唱起边陲森林小调。这幅版画给人的线条感很强烈:狗、奔跑的麋鹿及其绷紧的绳套还有后边的爬犁,共同构成一个长长的线状图案,而一排排树的投影也是线状的,这就给人一种特殊的美感。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用麋鹿来拉雪爬犁,这在生活中是很少见的,而作者采用浪漫主义手法,让麋鹿与人之间体现出一种亲近之情,其意值得玩味。我很赞许这幅画作唯美的风格,感到整幅画如同一首旋律流畅的音乐——不是大起大落轰鸣震撼的重音乐,而是一支声调柔和的小曲;又如同一首意蕴优美的诗——不是苏、辛式豪放派的吟唱,而是王维式精巧明快的山水田园婉词。
 
 
《兴安五月》
 
与《走亲戚》相比,《流》则用纤巧细致的手法突出表现了岭上河流的大气和沉静美。这是一条春天里的河,河面宽阔磅礴,湛蓝的河水在静静地流着,河面上飘浮着星星点点的残冰,而岸上的冰雪正在春阳的驱赶下渐渐退去,现出一岸色彩斑斓的卵石,如盛夏里大岭原野中遍开的山花;河心沙洲上倩影数点,候鸟已经来了。欣赏这幅画面,我不禁产生一种振奋的情绪,感到它从本质上反映了大兴安岭深邃而宏远的自然特征和由此而蕴育出的豪迈、进取的社会人文精神。
 
 
《进山》
 
作者在大兴安岭鄂伦春人的生产和生活圈子里曾有过一年多的工作经历,他了解鄂伦春,同鄂伦春人结下了深深的情谊,至今仍能记下鄂伦春朋友们的名字。他说,那年冬季的一天,自己向一位鄂伦春猎人借了一匹马为森调队运送给养,奔驰中不慎落马,而一只脚仍别在马蹬里,那马拖着他疾奔,情况十分危急。同行的马的主人孟德宝见状毫不迟疑,端起猎枪就要向那马射击,正在这时,他幸好挣脱了马蹬。孟德宝说,你若是再有三两秒钟不能脱险,我的枪就响了。宁肯开枪打死自己心爱的猎马,也不让朋友受到伤害,这就是鄂伦春人的品格。
 
 
《雪野茫茫》
 
正是怀着对鄂伦春民族的一往深情,作者创作了带有浓浓的鄂族生活气息的《出谷》:山林倒映在汩汩的河水中,大面积翠绿的色调,看样子是夏天已经来了;一对鄂族夫妇把轻盈小巧的桦皮舟正在放进河水里,准备“出谷”,去山外的世界走走。历史上,鄂族人生活的环境太“自然”了,深山密林之中,没有通往外界的路,于是,他们常常要借助山林之间的河流,乘坐自制的桦皮舟出行。《出谷》就是以画面上的大风景、小人物展示了大兴安岭林海的浩莽和鄂伦春人对外界生活的需求与亲近。相比之下,《胭脂沟之春》则是更接近于大兴安岭地域生活现实的作品:采金船机械化的作业方式,红、黄、蓝三颜色的协调运用,高度地诠释着胭脂沟这块产金之地的昨天和今天。今天,胭脂沟之春终于来了,包括画面上那机械对流水的振动,都让人心情为之感奋。
 
 
《大雪封山》
 
也许有很多人只知道有白桦树而不知道有黑桦树。在大兴安岭,黑桦树不但有,而且成林。或者有人见了这种桦树不能相识,以为是林中的火烧木了。于是,作者创作的《黑桦白桦林》便揭示了这一物种的存在与美好。把黑白两种桦林组合到一起,这是一种大胆的想象,强化着创作的主体意识。秋天到了,是深秋。落叶,树下的小蘑菇,黑、红、黄色彩组成意蕴丰厚的图案。每个树干都是一组漂亮的线条,也可以理解成一种顽强的生命躯体抑或宁静的诗一般的境界。画稿的压卷之作是《极地行》,这完全是一幅极其抽象的属于意念和想象范畴的作品。
 
 
《远去的群山》
 
画面是北极的一个点,是缩小了的地球的一部分,灰白、墨绿和深紫色的三层次弧体由远及近,产生时空的移动感,把地球具象化了,令人感到视觉已经拓宽。几个着厚厚冬装者正在极地上踏行,如爱斯基摩人出猎,又似从远方而来的旅行者。画如诗,诗如画;诗无定旨,画难定意。我只想说:在这幅画的面前,我感到悠远时空的真切,人们和极地乃至整个地球正在走向美好的未来。
成春的这组版画是优美的、含蓄的,然而又是热情奔放的。画之美,源于岭上景色之美,人物风土之美,也源于作者对客观世界的观察、思索与挚爱,源于对版画这一画种艺术的孜孜探求。我想,徐成春版画的在不断的创新和完善,一定能为大森林锦上添花。
 
 
《霜降》
 
平实为人,勤奋作画
感言徐成春为人为艺的境界
文/宋源文
1983年9月末,我在黑龙江省漠河县城西林吉结识了徐成春,那时他在电影院作美工,爱好版画。一见如故,他放下手头工作,带我们去附近的林场熟悉情况,又陪我们去漠河镇,一路上给我们介绍了许多当地的风俗风情,直到把我们送上开往黑河的最后一班船。1987年大兴安岭发生大火,我听说他为了拍摄扑灭火灾的照片,本在医院养伤的他却跑了出来,顾不了面临大火的家,到处转战火场,结果连徐成春的大量美术作品及美术资料也都被烧光了。徐成春是在林区长大的孩子,能吃苦耐劳,他的质朴、热诚,给我留下深刻印象。1992年他曾走出大兴安岭,走南闯北漂荡了八年,期间干过广告设计,也苦苦挣扎搞过版画,终因找不到感觉,最终还是回到大兴安岭,重操旧业。他那跌宕起伏的经历,引领我赏析他那多产多变的作品。
徐成春的作品大体上分为两个阶段:1979年至1992年,他的作品主要取材于大兴安岭林区的生活风光。如《冬漫漫》、《胭脂沟之春》、《源头的号子》、《大锯房》、《北极村》、《桦林小溪》等。都是家乡美之作,渗透了作者的真情实感。今天看来,依然感到如同来自大兴安岭那明媚的阳光和扑面而来的清新的空气。从1997年到2009年,他的创作取向分流了。
 
 
《林中》
 
《这山·那山》、《远山故事》组画,《飘逝的萨满》等作品,是他与鄂伦春人曾有一年多相处的生活库存的再现,尤其是《这山·那山》,将人们引向游牧民族从远古走来的岁月流痕,只因为作者也有走过山山岭岭的多种体验,才有这种直奔史诗文化蕴涵的切入。《记忆的河流》、《归来的家园》组画,是对自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呼唤绿色世界的呐喊,那已变成干涸的碎石,远处的浓烟火海将要吞噬一切,失去家园的驯鹿,腾空飞驰,迷惘、祈盼、何往?
 
 
《兴安初雪》
 
《广袤的原野》、《远去的群山》、《冬至北徼》、《冰封无季》、《冬冷无语》,营造出寂寥、苦寒之情境。既是对高寒地带自然生活的概括和浓缩,也是作者经历了生活的磨砺,感悟至深的反照。《旷野的层林》、《远山掠过》、《驼鹿谷》、《梦回额尔古纳河》、《春归南瓮河》、《暮归》等作品,明显有一种回归、寻根的意向,他要追索生活赐于他最初的印痕,扑捉人生的灿烂记忆。《春光》中几个孩子跳绳的瞬间,动作协调,腾空跃起,目视远方。这幅画的构图非同一般,把画中的主人安排在一个虚幻的空间,从视觉上告知人们,他们不仅超越了脚下的土地,同时也置身于无限的时空之中。令人感到那里的孩子也有五彩斑斓的童年生活。有朝气,有梦想,同样享受了人生启蒙阶段的一缕春光。
 
 
《早春》
 
徐成春的前期作品,缘自对现实生活的审美关照和体悟,倾向“自然”而非“人工”,是“原野”、“原材料”、“原创”、“原动力”,带给人们心灵的冲击。不论是生活还是情感,只要是初衷,是真,是善,是美,都像金子一样永远会发光。他的近期作品,是在审美体验基础上的升华,画境中洋溢着感性体察与理性的思考,人生体验与现实的关注,看得出他在进行对生活体验的梳理,人生境界的聚焦,艺术追求的定向的流程中,求新求变。前期的也好,近期的也好,他的艺术理念和取向,都是从生活中生发,从情感中生成,他思考的原点,始终没有离开养育他的那一片热土。他的作品都是基于那个特定地方的环境,社会结构及风俗习惯,这些地方的色彩,影响和哺育了徐成春的个人气质、思想感情方式,以及行为规范。立足于一个地域,创作出乡土特征的作品,在当代文化中仍居一定的席位。
 
 
《远方的春天》
 
记得1999年,澳大利亚悉尼大学派一位研究现代艺术的学者到中国收藏版画,我把几届全国版画展览的画册提供给他,最后在他遴选的20多幅画作中,就有徐成春的《源头的号子》。当时还有人送来一幅几何形构成的作品,他一看就说这个太简单了,在西方这一类的画多的是。论技巧,徐成春的作品并不占先,但他有自己的优势和特色。民族的地域文化,有国籍,但没有国界,不受时空局限,历史上这一类的艺术大家和艺术精品多得很。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徐成春有半生经验的积累,有信手拈来的创作资源,只要坚持走自己的路,便会有更美好的前程。
 
 
《秋韵之一》
 
我与徐成春已有26年的忘年之交,他有一种执着的务实精神,做起事情孜孜不倦。经历了生活的风雨,反而踏下心来,抓住版画不撒手,一幅接一幅,步入良性循环的兢技状态,令我钦佩。年届中年的徐成春,至今还是不变的老样子,见面后不出五分钟,便支支吾吾说起他最近画了什么画,还想画什么,接着会说画的不好,不知道该怎么样画?一副虔诚的虚心求教的神态。看似优柔寡断的外表,其实又有藏而不露的老主意,看他的作品就知道,他在技术层面上似有借鉴的影子,但在精神层面上的追求却是他的专利。诚然,他在艺术的征途上还要过许多道坎儿,须知,他从来都是业余时间作画,多么不容易。上个世纪80年代的大兴安岭,版画群体红火一时,而今,当年的画友有的退休了,有的去了外地,所剩无几。
 
 
《秋韵之二》
 
我能想象得出,在远离闹市的茫茫林海,他要充电,如饥似渴,他想参加外面的展览、学术活动,但常常听到的是迟到消息。前不久见面,他告诉我最近买了一个70平米的房子,并购买了版画机和各种纸张、板材,下班后就去那里画画,感觉挺好。能够在这样的条件下,平实为人,勤奋作画,乃人生的最佳境界。徐成春为人低调,安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时光荏苒,我相信,当人们说起大兴安岭版画,便会想到徐成春,想起徐成春,便会想到大兴安岭版画。天道酬勤,只要他年复一年的耕耘,必将收到应有的馈赠。
2009年7月于北戴河海景花苑
(宋源文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原中国美协版画艺委会主任)
 
 
《春》
 
 
《春归之一》
 
 
《春归之二》
 
 
《踏秋》
 
 
 
 
 
 
 
 
 
 
 
艺术简介
徐成春,1960年生于沈阳,1985-1986年就读于鲁迅美术学院版画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美术家协会理事,哈尔滨市道外区书画协会主席,北极森林版画协会主席。
自1979年开始美术创作,其中部分作品在《美术》、《连环画》、《版画世界》、《美术大观》、《华人美术报》、《诗刊》等报刊发表。
作品《远山故事之三》获第十五届韩国空间国际绘画展“发现价值”奖;《飘逝的萨满》获第七届日本高知国际版画三年展优秀奖;《飘逝的岁月》入选波兰国际版画巡回展。《遗失的层林》、《船之吟 潮之咏》、《记忆的河流》入选第九届全国美术大展和第十二届、十五届、十六届全国版画展。
《夜昼》、《源头的号子》、《冰封无季》等作品分别被中国美术馆、广东美术馆、黑龙江省美术馆、深圳美术馆、四川神洲版画博物馆及日本、澳大利亚、美国、韩国等国家收藏。
 2010年黑龙江日报美术馆举办“徐成春森林版画展”;“徐成春版画馆”在二龙山艺术村落成并对外开发;《徐成春版画》已由黑龙江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
曾荣获1984年省政府表彰的“群众文化先进工作者”称号,和1988年“黑龙江省优秀文艺创作骨干一等奖”获1991年《版画世界》奖暨鲁迅奖章。
 

环球文化艺术网电话:010-89819999 地址:北京市南三环南曦大厦备案号:京ICP备1502962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