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简历】 杨长喜,字悦之,号一山居士,别署卧雲斋主、逍遥翁。山东东营人。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美术系,后进修于国家画院、中央美院。师承程大利、曾来德、张立辰诸先生。 现为:文化和旅游部中国国际书画研究会中外交流中心和中国书画世界行联合会签约的国际高端书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天津师范大学客座教授,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创作院特聘教授,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书画研修班杨长喜工作室导师。 中国画作品《根》获1999年中国迎澳门回归中国画作品展金奖。《镇河铁牛》获全国艺术品大展一等奖。诸多作品在国家级展览中入选或获奖。并在《美术》、《美术观察》、《中国艺术教育》、《美术报》、《中国书画报》等专业报刊发表。 多幅作品被中国美协、中国国家画院、中国美术馆及美国、韩国、日本、加拿大、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收藏。2008年创办学术性期刊《笔墨》。出版有《杨长喜画集》、《杨长喜山水画集》、《杨长喜花鸟画集》、《山水画基础教程》等个人画集和专著。其传记和作品被收录《中国专业大辞典》、《世界名人艺术大典》、《世界人物辞海》、《世界华人文学艺术名人录》、《中国翰墨名家作品博览》等20余部典籍。山水画作品由文汇文化交易所上市。
《血脉》129cm×248cm
谈《道德经》与中国山水画 从本体论、审美论、技法论三个层面浅谈《道德经》与中国山水书画的关系: 一:《道德经》与中国山水画的本体论: 所谓“本体论”是指对事物本质的认识。中国山水画在其产生的最初时刻,受到老子关于道法的影响,因此,在对山水画本质的认识上,就超越了模拟自然的阶段,而上升到“道”的高度。要求山水画要变现宇宙之生机,天地之造化,并把这一原则作为终极的美学追求。
画山水的目的正在于从中体道和悟道。就主体方面来说,要想得到一个审美的意象,“澄怀”是极致必要的。就是说主体必须具有一个虚静空明的心境,也是老子所说的“洗涤”,庄子所说的“坐忘”、“心斋”。这个虚静空明的心境是实现审美关照的必要条件。就客体方面来说,要“味”。首先必须有“象”,“象”就是审美形象,就是自然山水。“味象”同时就是“观道”。绘画是主体的内在精神与客体的外在形式的高度统一,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并以外在形式的相对有限性去把握无限的精神内容。
《溪山清音》129cm×248cm
二《道德经》与中国山水画的“审美论” 《道德经》的核心观点即道法自然,他崇尚自然之旨。历代画家将这些观点运用到绘画上,解放了视觉画面的局限性,将欣赏者的视线引向了更加广阔的想象空间,这正是中国画在唐宋以后弃真求实,在乎神似,逸笔草草的重要出发点。正因为如此,"计白当黑,挂一而漏万”才成为中国画创作的基本法则。而“笔不周意周”则自然成为了中国画最终走向写意的又一精神基础。
《龙脉》136cmx68cm
在色彩观念上,道家主张"玄”即墨色,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老子》中又说:“五色令人目盲”,这在经意与不经意之间给后人树立了一种追求朴素、单纯、和谐的审美理想。“玄”与“素”,“质”与“朴”成了中国画理论与实践的核心部分,并直接影响着中国画山水审美标准的建立。 中国山水画以自然造化为师,以表现自然之精神为己任,以回归自然为最高境界。老子“自然”概念的提出为中国山水画乃至整个中国书画艺术确立了一个很高的美学标准。
三《道德经》与中国山水画的“技法论” 在中国山水画的发展过程中,受老子”阴阳结合”的辩证统一的宇宙观的影响至深。特别是在笔墨技巧及空白处理等具体问题的技巧问题上。和谐是阴阳变化的最终结果,和谐是中国美学的精髓。中国山水画的创作过程,是一个解决矛盾的过程,在一个画面中,要解决好黑与白、虚与实;干与湿、浓与淡;苍与润、刚与柔;疏与密、松与紧;开与合、张与驰等许多辩证关系。以上关系解决好了,整个画面就达到了阴阳相和的境界。这与老子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的辩证思想同出一辙。
“技”与“道”的关系可以概括为物质实践和精神境界的关系。一个艺术家重视研究“技”的问题时,总要与他要达到的精神目标即所谓“道”联系在一起。掌握高水平的“技”是走向精神高度的通道。因此,他在解决“技”的过程中能同时实现精神提升。在广义上讲,中国画的“技”即“道”,“道”亦“技”耳,二者其实可以相互替换理解。在中国画中,笔墨下通过“技”,上接于“道”,是连接着技法与道心的重要范畴。因此我们要妥善对待“技”与“道”的关系,真正做到“心手相应”和“由技入道”。
《临-李唐万壑松风图》188cm×140cm
综上所述,老子的哲学思想对中国山水画的发展有着极其重大的影响,而《道德经》作为老子的代表作,对中国山水画的产生和发展,从理论角度看有着及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后来随着禅宗和古典美学的介入,逐步形成了中国山水画一套完整的高深莫测的学术思想和理论体系。从而使中国山水画高峰迭起,文脉连绵,“香火”越来越盛。 ——杨长喜
《雁荡舒怀》68cm×136cm
《树唤风来云洗雨》68cm×136cm
《秋来云忙山自闲》180cm×96cm
《听泉》136cm×68cm
《仙居图》280cm×90c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