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这个时代,涌现了许许多多富有时代气息、个人风格鲜明的艺术家。他们以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不断努力,不断创新,通览古今,融贯中西,使中国书画艺术呈现出崭新的面貌,将中国艺术逐步推向世界艺术之顶峰。为积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发掘展示当代艺术家风采及优秀作品,推选《2020当代中国书画百杰》,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面向全国及大众展示这个时代杰出艺术家。
陈庆祯,笔名:齐石。男,汉族,中国共产党党员,大学文化,研究员、客座教授,中国书画院副院长,中国书画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民间书画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书法院副院长,中国老年书画家协会会员,中国香港文联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百强书法家,国家一级书法师,中华海外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艺术财富人物,中泰、中马友好文化交流大使、荣誉艺术家,湖南卫视《德艺会》签约书法家,录入艺术家名人数据库,书画作品被马来西亚中华联盟与泰国星暹日报社永久收藏。书法作品被《人民网》、《央视网》、《新闻头条》、《手机搜狗网》、《快资讯》《新晨报》等20多家网站、报纸刊登发表。
2004年8月31日中国書法家协会書法家培训中心,本人于2002年9月至2004年8月在本中心中级班書法專業学习期满,成绩合格,準予结業。
2017年1月14日被滕州市学雷锋爱心协会评为"学雷锋爱心人士"。
2017年8月山东滕州市义工协会举办公益书画与作品拍卖暨公益演出颁发荣誉证书。
2018年6月30日参赛作品荣获全国第六届"中国梦想杯"书画大赛"金奖,并授予"书画中国梦.优秀艺术家"荣誉称号。
2018年7月22日中国美术大赛网作品被评为2018年全国第七届书画大赛三等奖。
2018年10月在首届"中国书法院杯"书法大赛中,作品荣获金奖。
2018年10月27日参赛作品荣获全国第十八届"庐山杯"诗书画画大赛金奖,并授予"新时代优秀艺术家"荣誉称号。
2018年10月中国老年书画家协会荣获第二届全国精品书画大赛铜奖。
2018年12月中国艺术財富人物评委会,北京当代友好书画院授予"中国艺术财富人物。
2019年1月中国百强书法家画家评委会授予"中国百强一书法家"荣誉称号。
2019年1月首届全国新文人书法美术家精品展组委会作品被评为金奖,同时作品由新文人美术馆收藏。
2019年1月中国书画院聘请担任中华文明一全国书画名家精品创作百米长卷"主创书画家"。
2019年1月30日中国毛主席艺术研究院.毛主席语录杯组委会作品参加2018年"毛主席语录杯″全国书画艺术大赛荣获一等奖。
2019年5月中国国际书画院,荣获2019百名艺术名家"英才杯"全国书画艺术大赛金奖,同时授予2019全国百名优秀书画名家荣誉称号。
三十载习书感怀
中国文化从《易》伊始,便开始对书画本质的追索,“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因此,中国古代有“仁者乐山、知者乐水”的人文揭示,也有“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的哲学明喻,于是进入此道的中国书画家,也深入文化经典的造境之中,已成为一个人格象征。
但是现在近年来,随着语音输入、语音聊天等现代化技术手段的出现,很多人都喜欢上语聊的沟通方式,所以对书写的要求就放松了很多。提笔忘字的人越来越多,因为没有了对文字的敬畏之情,加之他们把任性当做个性,网络用语中更是错别字满篇,让人看得目瞪口呆,如果没有一个年轻一点的在旁边翻译,估计你很难看懂他们的语言。除了提笔忘字,很多年轻人已经忘记了汉字间架结构的基本遵循,随心所欲,所写的字只能用“不堪入目”来形容。
这些现象的出现,不得不迫使我们反思当代文化发展的方向,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汉字和汉字书法。好在,随着“文化自信”的提出,越来越多的人们看到了汉字以及汉字书法等传统文化对于国民的重要性。
我叫陈庆祯,出生于山东滕州,今年66岁,习书30余载,在我得这片故土上,涌现了许多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科学家。他们或出生于此,或在这里居留和活动。春秋时期的孔子,“仁者爱人”;“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大约出身于平民阶层。早年接受儒家教育,后聚徒讲学,创立与儒家相对立的墨家学派的墨子,我生于彼而长于彼,这也是我所追求的地域文化和时代性所融合的美。
众所周知,滕州是鲁班的故土,没有地域的艺术作品是没有灵魂的,说实话,对于我这个已过知天命之年的人来讲,其实写字时间远未有读书时间多。冬季或夏季,也曾渴望有更多的时间坐在室内翻书,春秋不冷不热天,也渴望坐在院中有藤椅、茶几的亭子中,一边望着亭边池中悠闲的金鱼,一边品着清茶,读一些与书法相关的书。可事实上更多的时间则是双手托着头,仰望着天空,周围的一切均视而不见,而思想却一如脱缰的奔马,在无边无际的空间遨游。
很有意思的是,我想得最多的是书法,而且是那种融古典而朴拙的隶书,我也想到了左宗棠,“吟诗妙得忘荃意,读史频闻拍案声”。吟诵诗词可得“得鱼忘筌”的惬意,读诗可得“拍案惊奇”的欢心和他的千古名言,说实话,书法并没有给我带来更多的效益,但是她却改变了我本人的命运,内退后,一直临池不辍,埋头苦写,《墨韵书道》“观史知今思进退,读书养志识春秋”是《古今贤文》中的一副对联。
观史:考察历史,知今:知道今天,进退:知道取舍,做事知道是前行还是后退,要明确的从古代经典中总结出时代前行的规律,进而观照当今,明晰当代的大环境,从而也就明白自己为人处世的进退的道理,这些种种思考无疑让我更进一步加深了对书法的认识同时也笃定了我对书法的挚爱。读书可以明确自己的志向,可以了解日月春秋、人生百态的无尽知识。其实,书法也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我对古联的认知,对书法这门艺术的理解。
话说书法作为艺术,则艺术都相通。艺术虽不能规律化,但这恰恰是艺术的规律。音乐讲求轻重缓急,绘画追求浓淡枯湿,书法作品讲求提按顿挫,都是一个道理。所谓密不通风,疏可走马,是为了让作品既不能整齐划一,又不致零乱无主。书法作品由点画构成字,由字构成篇,凡一字或一篇讲求枯润,疏密,讲求分疆布白,都是努力地去遵循着这个原则。
学习书法我一直相信要做好两件事:一是认准目标,二是坚守。曾有外地书法家来客串教学时,有位爱好者拿出他的作品请教。书家问,你临过哪些帖?这位爱好者如数家珍,一口气说自己临了几十种帖,似乎在炫耀自己已经学富五车。但你像哪一帖呢?我谁也不像,就像自己,书法家不是都有自己的面目吗?这真让人无语了,看来这位老兄从不去认真地学习一种帖,而是朝秦暮楚。这样就算是写了几万种帖,又有什么用呢?
人出生时就有了自己的面目,你本身就不需再临什么帖。学书之始,应认准一两种帖,不达目的不罢休。只有将该帖融会贯通之后,方能转益多师,最后才能形成自己的面目。过早地形成自己的面目都会成为无根之源,无本之末。
另一方面,我坚信,坚守是必须的,没有时间的沉淀,幻想速成是不切实际的。学习书法艰辛的,更是寂寞的,所谓几十年如一日,哪一位成功者的背后没有艰辛长久的付出?朋友也经常这么说,你这个倘若智能可如人,那么一股傻劲是最多的,认准的目标是一定要达到的,能坚持。
对于天姿禀赋,我并不看的特别重,行文至此,或许还有人会反驳说,吴昌硕四十岁后才开始学画,却能在绘画史上成为一代宗师,是因为得益于他深厚的书法功底。这说法固然没错,但诸位千万别忘了,吴昌硕虽然四十岁左右才开始学画,但到他终年八十四岁时,也足足画了四十多年了,四十年的历练,足以成就一个人。这种坚持,才是我实实在在所钦佩的。
如果对当代书法进行深入梳理的话,我们发现当代书法所具有的特殊品格是唯一的,至少从上世纪八十年代,遗落在文化各层次的书法家凭籍自身的学养形成了事实上的权威,但书法并没有成为被广泛研究的对象。经济社会在发展中逐步积累能力,文化往往会形成一股新的力量。
尤其图像时代全面来临之际,书法作为当代视觉艺术的独特部门,书法的生存方式、表达方式、创作观念和现实关怀遇到了新的境况,发生了新的变化。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流行书风”对传统经典的解构,让书法家们通过古代文字遗存的图像去重新审视历史,重新评价书法,这又形成了新的历史语境,进而为当代书法的逆势生长提供了能量。
很多人可能又会反问,当代书法为什么能保持逆势生长这种激情与活力?核心的原因也许是眷念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人,在立足于社会经济的变化时,试图以理想主义精神对生态环境极为恶劣的书法做出某种新的阐释,时至今日,我习书已然超过30年了,众所周知,每一个练习书法的人随着时间的推移,都会形成自己的书风。
比如颜真卿早年的《多宝塔》楷书清新秀美,而晚年的楷书雄浑刚健。而一个人书风的形成与一个人的经历、学历、人生阅历、经历的事、所看的书、一个人的修养、一个人的德行,修为都有关系。我一开始是练习也是试图融通书体间的转换,后来发现练习隶书进入自我状态快点,因为隶书中特点之一就是笔笔到位,让人易认易识。
所以我就选择隶书,经过临习之后发现笔法看似朴拙实际古典,结体栩栩如生,有时轻歌曼舞,有时如诉如泣,有时静如止水,有时惊涛骇浪,其美妙之处就在于情感在书法作品中的自然表露。都说字如其人,而我个人性格豪爽,厚道执着,久而久之的临习就形成了我自己的书风,有隶的朴拙的影子,也有自己雄浑刚劲的个性,这不仅仅是一种表像。表面上看,声音、节奏没有什么变化。其实变化的是习书者口中所念的东西、内心的所想以及修行造化。表现在书法上就是一种气韵、一种由内而外的美。
书法的表现形式就是线条。线条可长可短、可大可小、可肥可瘦,可似霹雳闪电;可似飞鸟惊蛇;可似枯藤干枝;可似竹叶蚯蚓;也可以浓墨重彩等等。只要你组合得好,形成一幅优秀的作品,没有什么不可以的。比如范曾大师的蚯蚓书、郑板桥的竹叶书法,都自成一家风格。
所以有的书法好作品看似音符在跳动,似在跳舞,又像是在表演节目,有的还像老叟携孙,有的让人联想到山崩海嘯,还有的书法作品看似闲庭信步等。都有不同的风格和个性。我相信适合自己的才是经得起推敲的,可玩味的。
白驹过隙,日月如梭,弹指间我也将步入花甲之年。回首人生,年轻时的许多“野心”“梦想”皆成过眼烟云,唯书法一道始终与我不离不弃,结伴而行。闲静时一杯清茶、一本法帖,潜心探究其中真谛;愉悦时随心挥毫,纵情达意;郁闷时,因感泼墨,直抒胸怀;其实这也无不与地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人自古就重视自然与生命,而艺术则是中国人在更高层次上展开自己生命的另一种载体!
以生命拥抱生命,以生命开拓生命,以生命超越生命,蕴涵着热爱生命、热爱自然“生生不息”的浓厚人文精神!齐鲁大地,生于彼而长于彼,这种在文化的传承或艺术的传承都是有上下关系的传播中。即便再离经叛道的当代艺术,仍然是艺术系统,是文化生态和社会环境的产物。但这方沃土自始至终所给予我的养分终将伴随我走进社会更高的层面,去吸收,去转换!
大概会有不少人对于书法前面冠之以艺术持有异议或不能理解。书法不就是艺术吗?名之以“艺术书法”岂非画蛇添足?
的确,大概两千年前,人们对书法之艺术认识已见诸文字记载。东汉蔡邕曾云:“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王羲之的老师卫夫人也有“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六艺之奥,莫重乎银钩”之说。然而,另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在这漫长的历史中,书法始终未完全脱离实用而独立为艺术。
作为习书者,我谈谈我的个人看法,首先要对书法艺术本质的认识和对自身客观评价有种自觉,于总结归纳历代书家具有普遍特征的规律中,从书法艺术中最为平实的基础层面来进行研究实践,看着过去,展望未来。书法之道无捷径,在捷径上走的人最多,因而也是最艰难的。与自己的灵魂对话,做好该做的事,才有资格做自己想做的事。
一如真理之火。《道德经》一书中“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屈,大巧若拙”的教导,老子认为求大成者总会有点缺陷,这样才不会过早衰败;盈满的东西总要留点余地这样才能长久;刚直要知柔屈;灵巧而不失朴拙。这是多么辩证的思想,他不仅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影响了我国一代又一代创造历史的伟人,在艺术创作上我们常常引用的“大道至简”“计白当黑”等等就是从中引伸出来的。我想只有把握了这辩证观点,而且充分应用简与繁.刚与柔.开与合的矛盾统一,才能做到自适其性 ,大成若缺。
这是一种偶然抑或是巧合吗?我想答案是否定的。西汉扬雄谓:“书者,心画也。”清代刘熙载有言:“笔墨性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因此,书法艺术审美的取向也必与艺术家本人密切相关。书法是一门被誉为“无声之乐、无形之舞”的造型艺术,它在借助线条、结体、笔墨等艺术表达方式的基础上,寻求一种“法度”制约范围内的生命灵动和自由,以及书者内心的情怀。
昔人有言,文章以气为主,诗与文一也。而今言诗文,往往较短长,争工拙,于字句音响之间,以为苟能是是,亦可以无撼矣!试问其中之所以勃然而来,沛然而往,喤然而钟吕鸣,淒然而风雨至,如怨如慕,欲泣欲歌,而不能自已者,谁为为之?曰:不知也。此之不知而自附于能诗文,余不知于古宜风宜雅之旨,何若也!盖孟子所云: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此天下之通患也!而于今之号能诗文者为甚。故诗文艺事,当本乎情,尚其意,方可动人。
今欣逢盛世,艺事隆兴,文化繁荣,有人倾其一生只为写得工整漂亮,花这样的功夫还不如买个印刷机呢!在能够险绝之后再回到平正上来,此平正非彼平正可比了。有的人就喜欢颜真卿的多宝塔,而有人则喜欢他的自书告身,于我而言,喜欢隶书的古朴和典雅,抑或是眼界的高低不同,但对书法的挚爱,虽然形比较准,有点明暗意识,但我特别珍惜来之不易的这次学习机会和日后有更多机会继续学习交流而努力!
此拙文仅供各位师长参阅,多提宝贵意见,敬请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