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若清 女,1970年生,祖籍重庆,现居北京,独立书画家。师从马南坡、齐辛民先生。受业于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清华大学中国画高研班,受教于霍春阳、史国良、刘曦林、梅墨生、陈绶祥等先生。专事国画大写意创作,花鸟、山水、人物极具个人风貌。
中国书画艺术协会理事,中国书法绘画艺术研究院委员,山西华夏书画院副院长,北京国画艺术家协会会员。
拙朴无华境自高
——大写意花鸟画家李若清
文/马又南
每每同行们谈起李若清都说她画的是男人画,作品大气豪放,笔墨之酣畅,层次之分明,造型之老辣,韵律之生动,毫无小女子的谨慎妩媚,足以让一大批当今的写意花鸟画家暗暗自愧。李若清的可贵在于她对传统经典的守护与超越,她潜心认真研习古人、继承与创新,丰富她的全面修养,实为难能可贵。她用笔大胆、洒脱、恣意,笔下的牡丹、荷花,笔墨酣畅淋漓而气韵高古,既不同于以往任何一家,也与同时代其他名家的大不相同,可谓独树一帜。
古人云:“落笔细虽似乎嫩,然有极老笔气,出于自然者。落笔粗虽近乎老,然有极嫩笔气,故为苍劲者。”在花鸟画创作中,李若清笔墨弥足珍贵之处在于其没有鸣鸣得意于她对传统笔墨与图式的纯熟掌握而滞留,而是幡然变法,直入其心中本相,将花、鸟、枝、叶予以大胆的变形,其胆识绝迈同伦,因而能自出机杼,不求变而自变,不求新而自新,别具一格地开创了当代写意花鸟的新局面。在她《花红花火》《养气如修佛》《晨雨冷翠落芭蕉》《残荷秋韵》《晨间鸟语》等众多作品中,她将自己娴熟的笔墨技巧毕现于纸端,用笔跳掷腾挪,或雷霆万钧,于雄浑中见严谨;或粗头乱服,涩拙中出秀色。她从不玩弄笔墨游戏,更不屑于轻佻浮脱之俗,而是毅然求拙、求涩,令笔墨语言更具撼人心目的力度。
功夫在画外,李若清把很多心血都倾注到历史、哲学、思想、文学的研读上。在她几十年的艺术追求中,李若清始终处于深沉思辨、自悟自省的状态,她站在一个有着艺术责任感的学术维度上,追寻美、坚守美,在追求艺术语言的卓越的同时,更注重精神的卓越,并把这些都提到了某种大彻了悟的哲理高度。
李若清是一位站在历史前沿的艺术家,她身上有着真正的沉淀于中国艺术,浪漫高华,灵光乍露的学术价值,更有着中国文化沉郁顿挫的精神传统,以及重新唤回这个传统核心的人文支撑。故而,李若清的花鸟作品有着强烈的人格化倾向,蕴含着深切的精神价值和情感价值,从中还可窥见中国文化的深度、厚度及内涵。她一直强调画家在绘画中要表现画家主观情思,画自己心中的画面,要有生命和血肉的参与。她用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诠释大自然,表达出自己强烈的思想情感,用自己的笔墨情怀彰显新时代中国美学品格的新语境。
应该说,李若清作品是承继花鸟画“借古开今”一路走下来的,创造性是她作品的一个重要特征,循此去理解李若清的作品才能见其中的活力与生命,领略其潜在意义。李若清的思考亦是沿着光大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李苦禅独抒个性的传统一路而来,为传统绘画开辟新的领域,着力解决笔墨结构在当代语境中的转型,与时代同步的个性化语言的突破等问题。她的不懈努力都在印证着他的艺术思考。她的“借古开今”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她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取决于她对生活的体察入微。她坚持花鸟画的“写生”传统,重在捕捉自然物象的特质与生命,莲荷间戏水的游鸭,花荫下争食的小鸡,啾鸣于藤蔓间的鸟雀,水中“得自在”的红鲤等等,这些都因画家对生活的独特感受而别有诗境。因此感受生活的独特点,才能避免一般化概念,避免将生活现象作概念化处理的弊端。实境的感受使李若清突破了传统笔墨的语言规范,将大自然的花鸟、鱼、虫转换成泼墨、线条和色彩的世界。用独特的眼光,自由的表现发掘自然物语中的野逸之美,真诚讴歌鸟语花香至纯至美的生命特质。
仔细品味,她的画中有徐渭的恣肆,但不慌率;有八大之清逸,但不冷寂;石涛“有法必化”,“我之为我,自由我在”,“笔墨当随时代”的主张对她的影响尤深。她崇尚吴昌硕“强抱篆隶作狂草”的笔墨个性,因此她画中笔墨雄强、苍辣、厚重,内蕴“长留太古春”的气魄,但已不是文人士大夫一己性情和个人悲欢的发泄,而是变文人大写意的纵肆、冷逸、狂放为雄健朴茂、浩气长存的境界。
这既是李若清写意花鸟审美品位的美学支点,又是其明晰的个性风格展露的内在动因。李若清潜心治学,从不逐潮趋利,亦不标榜虚名,不浮华焦躁,始终把握着在充分继承中国绘画的理、情、意、境、趣的表现法度的开掘中,并在借鉴西画色彩、构成的通汇之间,保持着清醒和自觉、自悟。正是这种至真至诚的人格志趣,使我们窥视到一个画家并不轻松的胆识和自信,也正是这种对艺术的虔诚和耿介,使她能得其实彩而淡远虚华。
作品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