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他曾受邀在卡内基音乐厅弹奏钢琴,也曾化身“声音人类学家”,行走在上海徐汇区街巷里弄间,采集独属于这座大都会的声音记忆,由此创作融合环境音与人文故事的声音地图与音乐作品,并再次以表演的形式回馈给社区——生于上海,目前在美国加州读高中的邓逸安,正在践行一条独特的声之路。他进行的跨界实践,释放出一个强劲信号:中国Z世代开始以融合姿态登上舞台,既展示出多元才华,也兼顾社会责任感。
正文:
2024年5月25日晚,纽约,卡内基音乐厅的灯光聚焦在一张东方面孔上。17岁的少年邓逸安,因不久前在美国门徒国际钢琴大赛中获奖,受主办方邀请前来表演。他缓步走到钢琴边,深吸一口气,旋即镇定自若,用娴熟而富有情感的指法演奏着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第6首),台下数百名观众的表情,由惊叹变成沉浸与享受——最后,在旋律消失一会儿后才回过神来,献上雷鸣般的掌声。邓逸安大方致谢,言谈举止有着与年龄不相称的成熟感,而与谦逊外表形成对照的,则是梦想的宽度,他很清楚:这不是自己所追求的唯一舞台——进入新的一年,他继续马不停蹄,受邀前往斯坦福大学演出,还参加了美国查尔斯顿国际钢琴大赛,并荣获三等奖。
近几年假期,从美国回到家乡上海,邓逸安活跃的舞台变得更加多元:今年7月,他在上海海上文化中心举办了小型个人钢琴solo演奏,自在挥洒的音乐才华,赢得了专业乐评人的赞誉。另一段经历对他个人而言更弥足珍贵:从2023年开始至今的寒暑假,他坚持在华东医院一楼大厅进行钢琴演奏,为医院的工作人员、病人及家属献上优雅悦耳的背景乐——与听众愉悦欣赏的目光对视,邓逸安充满了成就感。他这样解释选择在医院弹奏的初衷:“音乐不应该只停留在华丽的音乐厅中,应该真正走进人们的生活,给迷茫的人方向,给孤独的人陪伴,给疲惫的人力量……所以我想在城市不同角落演奏,让更多的人听到。在医院弹钢琴,尽管没办法让人康复,或者让老人变得年轻,但是音乐可以给人带去对抗疾病、衰老的能量,带去一些勇敢、平静与安慰,就这么简单的想法。”
懵懂之年,邓逸安就对音乐尤其是西方古典音乐产生了浓厚兴趣,家庭氛围的熏陶激发了最初的自然反应。邓妈妈回忆说:“那时他才三四岁吧,每当家里播放李斯特、贝多芬等大师的音乐时,就很快进入了情绪状态,忽然安静下来啊或者手舞足蹈,有时还张开手或拿起身边的小物件跟着节拍互动。所以我们就决定着重培养孩子这方面的兴趣。”在系统性训练中,邓逸安很快表现出了自己的音乐天赋,学习速度之快,让授课老师倍感惊讶。国际大都会缭乱的舞台,也给他带来近距离聆听众多国际大师的机遇——尤其多次来沪演出的阿根廷“钢琴女王”玛塔·阿格里奇(Martha Argerich),让他印象极为深刻,至今仍是最喜爱的钢琴家。邓逸安渴望,有一天,自己也能像马塔那样开启自己的环球巡演之旅。
伴随着技巧练习,邓逸安对音乐和声音理论的兴趣也愈发浓厚。十五岁那年暑假,在上海图书馆的书架上,他无意中发现了法国学者米歇尔-希翁的名著《声音》,尽管理解极为吃力,却牢记住了书中的一些话,比如:“现代都市生活不管如何,已部分地将过去的声音感受覆盖……”这是他第一次开始认真思考声音的多种可能性,到现在,逐渐形成自己的独特理解:“我慢慢发现,声音有非常多属性,比如常常被人忽略的社会属性,它能在人们感受中创造风景,不同时期的声音也代表不同的社会生活,特定区域的声音能引起居住人群的共鸣等等,我现在理解还不够深,所以对相关的活动非常感兴趣,想继续探索更多的音乐表达。”
徐汇区西南文化艺术中心今年开展的“声音人类学”项目,带来了一个绝佳机会,邓逸安看到消息后,毫无犹豫地报名参加了——该项目聚焦上海徐汇区的老城区、菜市场等社区公共空间,旨在通过采集居民声音故事,记录城市变迁,由此保存社区记忆、丰富城市文化。所有参与者,不只是简单提供音乐表演或志愿者服务,还要在限定时间内,交出作曲和音乐应用作品,并以人类学的视角深度探索和呈现社会议题。
这个巨大的挑战,反而让邓逸安兴奋不已。他一早就带着录音设备,游走于传统的商业区徐家汇、富有艺术气息的文定路以及旧时“法租界”的安福路、永康路……记录下了车流声、市声、蝉鸣、风吹过梧桐树的簌簌声、咖啡机工作的声音、菜市场的讨价还价声还有使用不同语言与口音的人们的交谈。行走之间,他也进行着“田野调查”式的走访,和不同区间、职业的居民聊天,记下他们对于城市、街区、生活的看法,也由此捕捉到了曾经流动在城市中的声音碎片与历史,比如流动摊贩的叫卖声、街头艺人打磨刀具的霍霍声抑,还有编花的阿姨哼唱的民间小曲……回家之后,匆匆吃几口饭,就开始在电脑前忙碌,将采集到的声音素材进行整理、分类、剪辑,然后开始多线程的创作。专注的努力取得了回报,一切都体现在提交的创新作品中——
作曲中,邓逸安将环境音、人声融入音乐作品,创作反映上海特有人文氛围的音乐,让听众耳朵在时空穿越中听到了一个生生不息的大都会,也从而构建出自己想象中的景观。他使用GIS工具和声音平台创作的“声音地图”与“声音叙事”,呈现为交互式在线地图,用户点击不同地点,可以听到对应声音片段,并了解其背后的故事。关于声音装置作品,从概念到形体,邓逸安仍在继续打磨,目前的困惑是如何将自己复杂的想法具体、生动地呈现出来,比如用声音传递社会文化与变迁、探索身份认同,也让人们关注那些被忽略的声景包括声音污染问题等——这位将艺术、技术和公益理念创新结合的跨界创作者,仍在探索中,拓展令人期待的潜力。
因为在活动中的优异表现,邓逸安获得了第十一届上海市“慈善之星”奖项——该奖项由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和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设立,旨在表彰集体与个人乐善好施、承担社会责任的奉献精神。邓逸安收获这一奖项,具体理由在于:杰出的音乐才华和作品传递的公益理念,以回馈社区的具体行动作出非凡社会贡献,也为年轻人做出了表率。值得一提的是,他对于外界褒奖的态度,表现出z世代更开阔的视野和雄心:“非常感谢外界对我的认可,但奖项不是我主要追求的东西,而且过去的奖项,对我来说就属于过去。音乐总在流淌,可能性还有很多,我更关注当下和未来。”
在学业和公益活动之余,邓逸安还是一位广受欢迎的音乐博主,在TikTok等社交媒体拥有众多忠实粉丝,发布的创意作品有很高曝光率,深受尝试跨界创作的年轻人喜爱。这位在互联网和全球化背景下成长的年轻人,拥有双重文化视角、艺术天赋和科技敏感度,深度介入本土社区,用创新的‘声音人类学’实践,倾听也让更多人听到城市脉搏,保存文化记忆,并进行积极的公益尝试。他用行动证明,艺术可以成为连接社区、关怀社会的有力工具——而归结到自己和即将登上主舞台的Z世代,他却这样说:“优秀是一种外在评价,其实我自己并不想成为谁的模版,我想同龄人也有类似想法,但我们可以是先锋和表率,去做一些有价值的事。”因此,他最大的希望是更多年轻一代能激活自己的才华,在更多元的舞台,用创新思维与责任感,为城市的文化保育与社区营造注入新活力。